概述德國中世紀文學基本上是德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學。
德國中世紀的起點,歷史學家公認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但德國中世紀文學的開始,大多數文學史家認為應從八世紀算起,因為古代高地德語在八世紀才漸漸形成;德國中世紀文學的結束,一般認為到十五世紀末。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的崩潰,作為日爾曼族一支的法蘭克人在歐洲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法蘭克國家。封建制度在不平衡的情況下開始發展起來,到九世紀初,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
法蘭克王國的鼎盛時期是查理大帝(742—814)在位時期,他在800年加冕成為皇帝。到九世紀末,在查理大帝的帝國版圖上出現了三個王朝,即在他死后由他的三個孫子所分別統治的東法蘭克王朝、西法蘭克王朝和中法蘭克。馬克思曾寫道:“查理帝國是近代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奠基的先導”。
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之一的文學在中世紀也有了相應的發展。直到八世紀之前,在說高地德語的地區,還幾乎沒有人讀和寫。那時教會擁有很大的勢力,僧侶們使用拉丁語言文字。約在750年才開始有人把《圣經》從拉丁語口譯成古代高地德語,用于布道。
后來逐漸出現了以宗教宣傳為目的的詩歌,它們的創作者多是僧侶教士。在這種情況下,古代高地德語文學受到了排擠和摧殘,但是在德國人民中間產生的許多故事、傳說、咒語等還是以詩歌的形式借助口頭得以流傳下來。十世紀福爾達的一個僧侶用文字記下了出之八世紀的兩首咒語。
到十九世紀人們在麥爾堡發現了大約是十世紀中葉記載下來的一些咒語,文學史稱之為“麥爾堡咒語”。在這些咒語中反映了人們的愿望和要求。詩歌多半是用于勞動或跳舞時伴唱的,有的是歌詠愛情的情歌,有的是頌揚在世的統治者或昔日的英雄的贊歌。還是富爾達的僧侶,他們約在810至820年之間用古高地德語記錄下了一首歌,也是的一首,這就是《希爾德布蘭特之歌》。
除此,一個無名詩人在830年用古薩克遜語寫了一首《救世主》,這是用頭韻的形式寫成的;還有一首詩歌是由奧特夫利特·封·魏森堡(約800—880)用萊茵法蘭克口語根據福音書改寫的《基督》。在這兩首詩歌里,作者想表明,不光是用拉丁語,就是用民間語言也能頌揚基督教。在他們的筆下,彼岸的基督身上有著此岸的統治者的影子。《救世主》還沿用頭韻,而《基督》則已開始用尾韻的形式了。
了解更多德語留學培訓請點擊:http://www.rizikticaret.com/dyzl/learning/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