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后半葉開始,受法國宮廷的影響,德國的君主們開始競相建造大型園林,法國勒•諾特爾式造園樣式也隨即傳人德國。這些園林作品大多是由法國造園師設計建造的,也有一些是荷蘭國家的作品。 盡管法國勒•諾特爾式造園之風在德國盛行一時,也建造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勒•諾特爾式園林,但是德國園林自身的特點并不明顯。原因是這些作品大多是經法國或荷蘭造園家之手設計建造的,因而帶有強烈的法國或荷蘭勒•諾特爾式園林的特征,同時也有意大利園林風格的影響。
這一時期德國園林自身的特點是在一些造園要素的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
首先,德國勒•諾特爾式園林中突出的還是水景的運用。在園林中,可以看到法國式的噴泉、意大利式的水臺階以及荷蘭式的水渠,而且處理的非常恢宏、壯觀。林芬寶宮殿前的水渠和林蔭道,長達數千米,從花園中引申出來。一直通向慕尼黑。海倫豪森也以大規模的水景而聞名于世,園中的噴泉水柱高達80多米,成為當時歐洲之。威廉山卡爾斯堡園中的水臺階成為巴洛克式水臺階的代表作品。
此外,綠蔭劇場也是德國園林中常見的要素,比意大利園林中的劇場更大,又比法國園林中的綠蔭劇場布局緊湊,結合雕像的布置,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同時兼有實用功能。現在德國一些園林中的綠蔭劇場還能舉行露天演出活動。還有的綠蔭劇場中的雕像從近到遠逐漸縮小,在小空間中創造出深遠的透視效果,是巴洛克風格強調透視原理的典型實例。
德國勒•諾特爾式園林或由于建造周期很長,或前后經過多次改造。有著多種時期、多種風格并存的特點。建筑物或花園周圍設有寬大的水壕溝,保留了更多的中世紀園林的痕跡。巴洛克透視原理的應用、巴洛克及洛可可式的雕像和建筑小品,結合古典主義園林的總體布局,使德國園林的風格不那么純凈,卻富于變化。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