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人們對“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含義的討論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想就德語中“文化"和“文明”兩個詞和概念的產生,發展過程,它們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對立作一簡單介紹和初步的探討。希望這有助子我們對這兩個概念的討論。 德語中“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源于拉于語。“文化”一詞大約從1760年起才作為現在的概念進入德語。而“文明”一詞是在1775年左右通過英語和法語被引入德語的。當時在啟蒙運動的促進下,除了“文化”和“文明"兩個詞之外,還有其它一系列詞用來表示人類在擺脫自然狀態之后,有意識的、更高級的生存方式。如:Polizisierung,Politur,,Bildung,Sittenmilderung,Verfeinerung,Sittigung等等。因此用于表示這種生存方式的詞在一段U于問內不能確定下來。直到1800年“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才在學術界和大眾語言中得以確認。
與英語和法語有所不同,德語中“文化”和“文明”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文化”的含義是指文學、哲學、音樂、藝術以及宗教等方面,它的核心含義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成果的總和,聽以也就是高級的。而“文明”被理解為是那些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家用東西。
也就是說,這僅僅是物質的,外表的,于是也就是低級的。1784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歷史上次明確地提出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對立。但是,存這之后到1880年近一百年的時間里,不論在德國的哲學或其它科學著作中只能說人們注意到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但還沒有強調它們之問的對立性。而從1880年至今,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對立越來越明顯。直到近幾十年中才稍微顯示出這種對立減弱的跡象。
當然,在這期間也曾有過各種不同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1784年之后,這兩個詞基本上作為同義詞出現。只是在極少數學術著作中有人提出它們之間的區別。1880年之前,El常用語和大多數學術著作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對立起來,它們主要被看成是同義詞,而且都是褒義的。相互替用這兩個詞,主要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段而被采用的。自康德之后,只是在德國學術界的一小部分人中探索著如何精確地懈釋和區別這兩個概念。康德提出了“Zivilisation(文明)——Kultur(文化)——Moralität(道德)”的發展模式。w.v.洪堡提出了Ziviliation(文明)——Kultur(文化)——Bildung(教育)”的發展過程。這兩個模式的共同點是:文明被看成是外表的,是掌握禮貌和禮節,而文化則是建立在文明基礎之上的。是藝術和科學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和“文化”都不是人類歷史的終點。但是,在此我們已可以看到“文明"和“文化”,兩個概念開始對立的跡象。
但是不久,現代工業和大城市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弊病又把本來位子就不很穩固的“文明,,從與“文化”等同的地位上拉了下來。原因很清楚,"文明"只是為了解決物質生活。
而資本主義社會中物欲橫流的混亂現象就是“文明”所導致的。能與此相對抗的只有屬于人類精神方面生活的宗教、藝術、文學、哲學等構成的“文化”。于是,從1880年至1914年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對立有了明顯的加劇。就此參加論戰的除了哲學家尼采之外,還有許多來自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著名學者。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就基本確定了下來。“文化,,被解釋為有創造性的,精神的,扎根于人民之中的,藝術的。而“文明,,卻是機械的,無靈魂的,純粹智力的,外表的,浮淺的,在與“文化"的競爭中是沒有力量的。
次世界大戰期問,正因為西方盟圍以拯救“文明”的名義對德國宣戰,而德國統治者又以捍衛德國“文化”為名蠱惑人心,所以把“文明”與“文化”對立起來的理論在德國普通老百姓中也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德國戰敗給德國人民所帶來的種種悲慘后果更使得“文明”的地位越來越低。被稱之為德國思想史上的鬼火的施本格勒在1918年發表了他的《西方的沒落》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文化發展的幼年、少年、成年和老年的四個階段的理論。
在他的理論中,不僅在“文明”與“文化"之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文明”是。文化”在它的老年階段走向沒落和死亡的表現。“這樣看來,西方的沒落實際上就是文明的問題。
在此顯示了所有歷史的高級階段的基本問題。什么是文明,是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文化有機的——邏輯的結果,它的成熟和終點?因為每種文化都有它自已的文明。……文明是每一種文化不可避免的歸宿。……它們都是終點。”《西方的沒落》德文版,卷,慕尼黑,1979)如果我們注意到當時籠罩在西方的悲觀主義氣氛,就不難理解產生這種論調的原因和它為什么傳播得如此之快。
至今為止,德語中人們基本上還是把“文化”與“文明"對立起來進行解釋。但是,在這期問也曾有過調和它們之間矛盾的各矛,努力。納粹統治期間,希特勒的御用文人為了宣傳他們在工業技術上的成就以及緩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就曾試圖把“文化"和“文明"解釋為是同等的,并不是什么對立的,但因戰爭而毫無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學術界也有不少人提出把這兩個概念對立起來的做法是不符合總的歷史發展事實的。這可能受到英語中“civilization’’一詞的影響。但主要的理由是:不管足“文化”還是“文明"的成就終都是建立在同一的思想基礎上的。此外,在民主德國的報刊、雜志和書籍中也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對立起來進行解釋。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官方語言盡量避免用“文明"一詞。凡應用這個詞的地方,都用其它詞,如用“科學和技術”等取而代之。而“文化"一詞卻普遍使用,如:。Kulturpark”(文化公園),。Kulturhaus竹(文化館,文化宮),“Kulturschaffende靜(文化工作者)等等。
總結起來,德語中“文化"是表現人類精神生活的,是高級的,而“文明"是表現物質方面的,是低一等的。產生這種對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不僅可以到德國人的性格中去尋找,如:內向的、善于作反命題思考等,更主要的在于德國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中。
1870年后的德國哲學和多次戰爭,特別是19世紀以來工業化所帶來的各種弊病使得“文明"從“文化”分離出來,并不斷遭到貶低。正因為這些緣故,德語中“文化”這一概念得以理想化,而“文明”則與英語和法語不同,不僅含義狹窄,而且常常含有貶意。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