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語屬于閃含語系閃語族,是此語族使用人數多、富有生命力的一個語支。 古代巴比倫語、亞述語、希伯來語、腓尼基語、埃塞俄比亞語,都屬于此語族。
根據考古發掘出來的古代碑志材料推斷,阿拉伯語當產生于公元四、五世紀,其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奈伯特語和古敘利亞語。這兩種文字皆由阿拉馬文演變而來,其源頭則為世界上古老的字母文字腓尼基文,而腓尼基字母則由古埃及象形文字演變而來。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人使用的兩種主要字體——納斯赫體和庫法體,就分別是從奈伯特文和古敘利亞文發展而成。據說,六世紀前后,安巴爾城的阿拉伯人首先學會使用一種被稱為“薩特爾·納吉利”的古敘利亞文,后傳至阿拉伯半島的希賈茲,故又被稱為希賈茲文,這便是庫法體的前身。伊斯蘭教誕生后初二三百年間,阿拉伯人繼續使用納斯赫體和庫法體,前者為日常書寫之用,后者起先多用于謄抄經文,繼而被用作裝飾文字。
初的阿拉伯文簡單粗糙,沒有帶點的字母,也沒有標音,給書寫和朗讀,尤其是誦經帶來很大的困難。語法學家艾布·阿斯沃德·杜瓦里首先提出在單詞的上下和前方用黑點標出發音,以免誤讀。后來,語言學家奈斯爾·本·阿綏姆進一步創造出在一些字母上下加點,以防止混淆。另一位語言學家哈里勒·本·艾哈邁德對前兩位的貢獻做進一步的調整改進,完善了所有的標音符號,才使阿拉伯字母體系后定型。
阿拉伯語開始時由于地域不同,方言眾多。伊斯蘭教的產生使古菜氏部族方言成為阿拉伯語的標準方言,而《古蘭經》的神圣地位則使它取代所有方言而成為標準正規語。公元八世紀語法學家西伯威的阿拉伯語語法著作《西伯威書》的問世,是它終定型完善的標志。
隨著伊斯蘭教的對外擴張,阿拉伯語逐漸傳播到西亞、北非的大部分地區,逐步同化被征服地區的原有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波斯語、古敘利亞語等。到公元十二世紀,這些地區的原有語言都已被阿拉伯語取代。
今天,阿拉伯語已是西亞、北非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官方書面語和口語,它不僅是宗教語言和政治語言,而且是學術、教育和文化語言,是公認的世界上重要的大語種之一。
以上就是“阿拉伯語的起源和發展”的相關介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 阿拉伯語學習”班的信息,請直接點擊右側在線咨詢,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