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一提到敘事理論或者敘事研究,絕大多數日耳曼語文學學者仍然會首先想到漢布爾格、萊默特或者彼得森,而英美文學學者則會想到斯坦策爾、布斯或者查特曼,想到熱奈特的則不僅限于羅曼語學者”。①如果從他們在敘事學研究中的程度看,漢布爾格、萊默特和彼得森要遠遠低于同為德語敘事學者的斯坦策爾。這樣一個事實表明,德語敘事理論有著與其他敘事理論很大的不同之處。 德語敘事理論的發展,與歐洲其他國家有眾多相似之處。它的源頭同樣是小說理論。小說在德國的興起,是從15世紀開始的。它一方面是作為中世紀史詩的改寫體,或法國詩體小說的翻譯體而出現的,另一方面又可追溯到15、16世紀民間流傳的滑稽話本。與傳播基督教精神、表現世界總體性的史詩不同,小說將表現的對象放置到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身上,敘述市民階層的生活,表現他們在為生存而奮斗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冒險。19世紀思想領域發生的動蕩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使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轉變。大眾文化的興起,使得小說作為便于服務娛樂需要的媒體而卷入其中,從而導致它的膚淺化。它追求的不再是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而是以通俗的方式講述小人物的奮斗經歷,竭力迎合小市民的生活情趣。這是其一。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社會矛盾的尖銳對立和資產階級走向衰亡的先兆,又引發了現實主義的社會小說的發展。從TH·馮塔納(Thoedor Fontane)、W·拉貝(WilhelmRaabe),到20世紀初的海因利希·曼(Heinrich Mann)、托馬斯·曼(Thomas Mann)、J·瓦塞爾曼(Jakob Was—sermann)和H·布洛赫(Hermann Broch)而后達到鼎盛。大眾社會的發展,導致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的不斷孤獨化,從而促使了反映市民階層知識分子思想危機的心理小說的興起。穆齊爾(Robert Musil)的《沒有個性的男人》、TH·曼的《魔山》和《浮士德博士》以及卡夫卡的那些表現不可理喻的世界對個人構成的威脅的作品,是德國這一領域具代表性的成就。小說自此不再被視為是現實的摹本,而被認可為自律自足的藝術門類,相應的小說理論也開始轉向關注小說美學方面的問題。
敘事研究在德國的興起,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小說創作范式的改變。德語現代主義小說的創作,自尼采(F.Nietzsche)宣布上帝死了,要“重新評估”所有價值之后,就放棄了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追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e)啟迪了作家突破現實生活的界限,深入到深不可測的無意識領域去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而不是簡單模仿外部的世界。在尼采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合力影響下興起的德語現代主義文學,不再是關于世界或外在實體的種種虛幻觀念,而主要表現出“朝著深奧微妙和獨特風格發展的傾向,朝著內向型、技巧表現、內心自我懷疑發展的傾向。”①現代主義文學的這一發展趨勢,使得文學的表現對象和使命都變得模糊不清。德語現代主義作品的組織方式,也不再與具有相對連貫性和穩定性的社會相對應,轉而推崇非寫實性和個人風格。這樣的文學創作,使得傳統的以作家為依據、以作品同現實的對應為基準的作品闡釋變得不可能,恰如布魯姆所說,“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后,要完全回到尋求復原本文意義的解釋方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文學研究開始向敘事研究轉向。
以上就是“淺談德語敘事理論"的相關介紹,如果您想了解“德語學習”班課程的信息,請直接點擊右側在線咨詢,網絡預約還有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