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慕尼黑大學并不誕生在慕尼黑,它的出身地實為英戈爾施塔特。1472年,富有的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路德維希大公得到教皇的應允,在英戈爾施塔特創建了巴伐利亞的所大學。那時正值德國歷史上第二個創辦大學的高峰期(1450---1550),名為德意志羅馬帝國,實則各自為政的諸侯領地紛紛成立所謂的“國立大學”,以炫耀自己的政治權力,同時也是為了實現政治教育的自給自足。但不管路德維希大公當時是出于對科學的熱愛,還是出于政治獨立的考慮而創建了該校,他的這一舉動填補了當時巴伐利亞一弗蘭肯一斯瓦本地區高校教育的空缺,也可謂意義深遠了。地理位置優越,交通設施便利的英戈爾施塔特在建校之初就吸引了800多名學生,但可能誰都不曾想到,這所大學在未來的500年中竟會三易其地,并發展成為德國大的一所大學。 從1472年至1802年,慕尼黑大學在自己的故鄉生活了300多年。建校早期,英戈爾施塔特大學經歷了德國歷史上的人文主義鼎盛期以及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英戈爾施塔特大學并不擁護宗教改革,恰恰相反,它堅決反對改革,這和從1510年起就在英戈爾施塔特大學任教的神學家約翰,埃克--天主教忠實的信徒不無關系。同時,巴伐利亞公爵對宗教改革也是持保守否定態度。政治決定必然影響到教育方針、教育指導原則和教學工作,一批對新教持贊成態度的學者們自然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在隨后的200多年時間內,英戈爾施塔特大學還長期受天主教耶穌會的影響,思想、教育較為保守,是在天主教占統治地位的德國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學之一。
自1799年起,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東進,并圍攻軍事重鎮英戈爾施塔特,形勢相當嚴峻。或許是為了將學校從敵軍的陣營里解救出來,或許是為了擺脫天主教耶穌會保守勢力的控制,許多教授學者建議遷址,但局面在路德維希一世1825-1848)即位之后才得以改觀。他決定要將大學搬到慕尼黑--德國的雅典來,他相信全民素質的提高只能始自慕尼黑”,而慕尼黑將成為 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中心。他即位后的件事就是任命自己在蘭茨胡特學習期間的好友,E·v·申克為新成立的文化部長,并委托他籌措、起草遷校事宜。1826年4月13日遞交的正式申請馬上得到了國王的批準。當年11月15日,“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在慕尼黑的米夏埃爾教堂舉行了隆重的開校典禮,從此揭開了慕尼黑大學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