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傳統城市的市中心一般都有一座大教堂,9世紀至12世紀,教堂建筑的典范是羅曼式建筑,它的名稱就表明了這種建筑在文化上同古羅馬文化的聯系與區別。羅曼式建筑風格是后人師從羅馬人,效法其風格,并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而形成的;為了與羅馬人自己的“真跡”區別開來,自19世紀開始,這種風格被稱為羅曼式風格,以這種風格建造的建筑也被稱為羅曼式建筑。另一方面,羅曼式建筑及后來的哥特式建筑都是宗教建筑,也能體現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宏偉、華麗的教堂與周圍矮小簡陋的民居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且,基督教建筑與古希臘羅馬的神殿有著不同的功能,是信徒們聚會、與上帝相會并頌揚上帝的地方,所以需要廣大的面積和空間。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教堂的體積都比較大。這個時期的教堂建筑多是由教會建造的,可以說教會是建筑業重要的衣食父母。 羅曼式建筑早產生于意大利,后傳遍西歐各地,在法國、英國、德國都有經典之作。這種建筑給人的感覺是樸實無華,平淡無奇。羅曼式建筑是從古羅馬的基督教堂發展而來,繼承了帶廂堂長殿式的基本特征,其主要部分是一個長方型大廳,又稱為正堂,兩邊各有一個比正堂矮小的廂堂,正堂與廂堂之間有粗大的柱子。長方形的主體建筑前端有一個橫殿與大殿相交,構成十字的形狀象征基督為人類受難。大殿與橫殿相交之處的房頂上,建有一個鐘樓,每天給當地居民報時,宣告做禮拜的時辰已到。遇到動亂時,教堂也為生命受到威脅的人提供庇護。羅曼式建筑基本上只用石頭作材料,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連房頂都使用石頭,而且一般都是石灰石。這樣一來,石頭的墻壁加上石頭的屋頂就產生巨大的重量,墻壁不得不建得很寬,屋頂則采用拱形結構,以承受這個重量。羅曼式教堂的窗戶頂部幾乎都造成圓形,以加大窗戶的面積,增加采光,這種窗戶也成了羅曼式教堂的特征之一。教堂的墻壁用來繪制宗教題材的圖畫,增加不識字的信徒們對教義的了解。
德國的羅曼式建筑曾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保存下來的不多,主要是因為德國缺乏石灰石,多用沙石、火山巖等其他材料取而代之。這些石料不能歷久,不斷的修繕又耗資過巨,于是天長日久之后,免不了坍塌或被拆除的命運,給別的建筑風格讓位。西爾德斯海姆的圣•米夏埃爾教堂堪稱羅曼式建筑在德國僅存的碩果之一。
作為一種宗教建筑,羅曼式教堂有著強烈的象征意義。在外觀上,羅曼式教堂作為一個龐大的石結構建筑,本身就透出一種穩定感和安全感。厚重的墻壁傳達給人以持久和結實的印象,象征著基督教的生命力之強大和超越時間的品質。周圍的民居及其他建筑需要不斷的修繕或改建,幾代人之后便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唯有高大的教堂巍然聳立,俯瞰塵世,自然會在信徒心中增加敬畏感。進入教堂內部,厚實的墻壁仍歷歷在目,使其外觀給人的感覺進一步得到加強。除此之外,堅實的墻壁在戰亂年代也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