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敬師之道:按照儒家和道家的說法,教師可以天、地、君、親并列,其地位不可謂不崇高。可惜的是,對于大多數當代中國人來說,這種說法屬于過去的時代──經過數次文化裂變,中國本土的敬師文化已經近乎失傳。不過,這個傳統并未完全斷流:在一些依然敬奉儒家文化的國家中,敬師之道不但延續下來,而且發展出一套既傳統又現代的社會習俗。 據記載,儒家學說2000多年前就已經傳入韓國。到了朝鮮王朝時期,韓國開始以儒教立國。現在80的韓國人公民信奉儒教,政府和民間每年都要舉辦祭孔大典。與儒家一起傳入韓國的是尊師之風。現在,這種風氣依然流行于校園內在:在路上,學生見到老師,往往要行鞠躬之禮;畢業后的學生結婚,必然要請老師做自己的主婚人;社會上舉行祭孔大典等重要儀式,教師往往要擔當重要角色;政府和投資方付給教師的薪水如此之高,以至于教師被稱為“移動的中小型企業”。對于大多數韓國人來說,敬師是天經地義之事,早就變成了發自于內心的習慣。從懂事之時起,他們就開始參與以敬師為主題的終身儀式。在現代韓國大學里,這個儀式每年都會在5月5日教師節那天達到高潮。在教師節開始之前,學生們就會支起遮陽傘,擺上各種爐具,忙著制作韓國式美食。到了教師節那天的晚上,他們邀請老師與自己共進晚宴,于席間敬酒、獻花、送小禮品(面條、糕點、寫著祝福之言的卡片等),表達感恩之情。據說,每到教師節,韓國的鮮花銷量往往是平時的數倍。
有了這樣的氛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可能不密切。與中國的同行不同,韓國教師不但經常參加學生的活動,而且每次都要給學生贊助。到了特定的日子(如春假),他們會帶著學生到外地旅游,同吃同住同娛樂。學生畢業以后,師生的來往仍不會停止:學生會經常回來看望老師,老師則要為學生主持重要的儀式──譬如婚禮。
古人有時把教師稱為先生。《韓詩外傳》說:“古謂先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猶言先醒也。”作為率先覺醒者,教師的尊嚴來自于傳道、授業、解惑的事業,學生敬師則是為了學習知識、提高修養、磨練技能。如果學生無心向學,敬師似乎就沒有實際意義。但令人驚異的是,韓國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也不敢完全違背敬師之道,學生對老師懷有近乎本能的敬畏之情。
當然,韓國已經進入現代社會,其敬師之道也不可能完全遵從古訓。事實上,它也部分地現代化了──每當師生交流時,韓國學生常常表現出強烈的對話欲望。他們習慣于與老師探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共同決定考試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成績發布之后,還有權向老師諮詢分數。如果覺得分數不合理,則會禮貌地請求老師重新考慮。為了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校方專門設立了諮詢和更改考試成績的時期。終的決定權來自于老師 ──校方不能干涉教學,學生只能提出建議,教師才是終審法官,韓國老師地位高,歸根結底在于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體制。
南京歐風培訓中心致力于日韓和歐洲語系語言培訓服務,我們在教學研究、教學服務提供、文化交流等方面與各國高等學院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中國語言培訓的品牌,傾力為中國學生奉獻純正專業的語言培訓!【南京歐風小語種培訓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rizikticaret.com/hanyu/
(責任編輯:admin) |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